150929  

▲photo by 維基百科

 

台灣登革熱疫情狂燒,10月登革熱高峰恐再增2萬例。由於目前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也沒有治療的特效藥,造成民眾的恐蚊症和被蚊子叮咬後的恐慌。除了定期清除和刷洗室內外的積水容器等基本的防蚊措施之外,在此特別分享有研究依據的飲食防疫之道,倘若不幸被病媒蚊叮咬之後比較不容易發病,或者即使發病也不易變成重症。

 

74%感染登革熱的人是沒有症狀或輕症患者

根據台灣2004-2007年的研究,感染到登革熱病毒者有36%的人不會有任何症狀,也就是無症狀的感染者,連自己都不知道被感染。剩下64%的人被感染會發病者,大多數是輕症患者;這次被第2型登革熱病毒感染而發病者約6成是屬於輕症患者,可居家自行大量飲水就能減輕不適並定期回診即可。也就是說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不是沒有症狀或是輕症患者,並不會有生命危險。

由於病毒必須進入宿主的細胞內才能複製造成感染,被感染後無症狀或輕症的關鍵就在登革病毒感染進入細胞的病毒量。例如,無症狀者血液中的病毒量少,少到不會發病,少到斑蚊吸血之後也不會被感染成為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

 

動物唾液酸促進登革熱病毒進入人體的細胞

當病媒蚊吸血時,會將登革病毒和蚊子的唾液一起注入皮膚。登革病毒藉由特別結合到斑蚊唾液中的「動物唾液酸」(Neu5Gc),來增強登革病毒進入皮膚細胞複製,而去唾液酸的病媒蚊唾液則會降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由於動物唾液酸能夠增強登革熱病毒進入人類皮膚的樹突細胞內複製,當被感染的樹突細胞回到血中,釋放出複製的病毒而感染血中其他的免疫細胞,造成登革熱的各種症狀。因此,動物唾液酸是感染登革熱病毒不可或缺的要件。

 

人類不會製造動物唾液酸,那它來自哪裡?

聖地牙哥的瓦齊教授在2008年《自然》期刊發表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沒有動物唾液酸,人體的唾液酸是NeuAc,俗稱「人類唾液酸」。可是,由於人們吃了動物性的食品導致人體含有微量小於0.1%的動物唾液酸。所有動物的肉包括紅肉、家禽、魚、蛋和奶都含有動物唾液酸,尤其紅肉和牛奶含有最多動物唾液酸。

人們因為吃下含有豐富動物唾液酸的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使體內含有登革熱病毒偏好的動物唾液酸,結果登革熱病毒特別會結合到這些動物唾液酸,促使更多的病毒進入血中的免疫細胞而大量複製病毒。

 

動物唾液酸與感染瘧疾和大腸桿菌也有關

動物唾液酸也參與瘧疾原蟲卵子和蚊子腸道的交互作用,研究發現麥芽的凝集素(wheat-germ agglutinin)能結合到動物唾液酸上,進而阻止瘧疾孢子原蟲與斑紋唾液酸醣蛋白表面之間的相互結合,可以抑制蚊子傳播瘧疾。

此外,動物唾液酸被吸收之後也會合成到人體的細胞膜表面,形成細菌毒素的特別通道,讓致命大腸桿菌所分泌的SubAB毒素得以特別地結合動物唾液酸,導致毒素進入細胞,造成致死的溶血性腎衰竭。

 

吃動物性食品導致被感染後很容易變成重症

因此,多吃動物性食品,其中豐富的動物唾液酸被人體吸收後在體內形成登革病毒、瘧疾原蟲和致命性大腸桿菌毒素的特別通道,導致人們對蚊子媒介的傳染病、細菌毒素和禽流感的高度敏感性,造成感染後很容易變成重症的不幸後果!

所以,防疫的飲食訣竅就是改採「健康七蔬果」少肉蛋奶的飲食,既能降低感染經蚊子傳播的登革熱和瘧疾而致病,又能免於受大腸桿菌食物中毒致死所波及。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不但健康、防癌、又抗病毒!

 
 
 
 
 
 
 
 
作者:
陳惟華醫師, 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神經學博士、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

 

 

參考文獻:
1. Guzman MG, Harris E. Dengue. Lancet 2015; 385: 453–65.
2. Cime-Castillo J, Delannoy P, Mendoza-Hernández G, et al. Sialic Acid Expression in the Mosquito Aedes aegypti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Dengue Virus-Vector Interaction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5, Article ID 504187, 16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5/504187.
3. Surasombatpattana P, Ekchariyawat P, Hamel1 R, et al. Aedes aegypti Saliva Contains a Prominent 34-kDa Protein that Strongly Enhances Dengue Virus Replication in Human Keratinocyte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4;134: 281–284; doi:10.1038/jid.
4. Suzuki Y, Ito T, Suzuki T, et al. Sialic Acid Species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Host Range of Influenza A Viruses. J of Virology 2001(74):11825–11831.
5. Emma Byres, Adrienne W. Paton, Travis Beddoe, et al. Incorporation of a non-human glycan mediates human susceptibility to a bacterial toxin. Nature 2008;456, 648–652.
6. Jonas C Löfling, Adrienne W Paton, Ajit Varki. A dietary non-human sialic acid may facilitate 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Kidney Internationa 2009;l76, 140–144.
7. Nissi M Varki & Ajit Varki. Diversity in cell surface sialic acid presentations: implications for biology and diseas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2007;87, 851–857.

資料來源:
1. 陳惟華醫師的愛家園地, 登革熱不發病的飲食絕招, 2015/9/18
2. 健康醫療網, 登革熱不發病的飲食絕招, 2015/9/18
3.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登革熱竟可以靠飲食防疫:這樣吃,就算不幸被病媒蚊叮咬也不容易發病, 2015/10/02

 

 

 

引用:http://vegunion.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牛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